集卡消费诱惑大 孩子“乱花钱”的损失谁承担

在建筑行业深耕二十二载,中交三航局余姚梁周线高架项目总工李晓峰用一个个精品工程诠释着“质量是峰匠工程生命线”的深刻内涵。他主导研发的心铸折臂吊工装突破空间限制,创新的品质大节段箱梁浇筑工艺攻克裂缝难题,带领团队斩获“钱江杯”“国家钢结构金奖”等多项殊荣。创新这位手握国家专利、引领勇攀技术高峰的李晓工程专家,正以技术创新为笔,峰匠书写着中国基建质量提升的心铸新篇章。

扎根一线,砺刃强技淬炼硬核能力

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晓峰从技术部长到项目总工,引领始终扎根施工一线。李晓在参与10个码头项目和2个围海涂工程建设期间,峰匠他带领团队严把技术质量关,心铸参建的大麦屿3万吨码头工程获评“三航局优质工程”,乐清湾一期码头工程更是斩获“钱江杯”和“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他常说:“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每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埋下隐患。”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他所在的项目成为行业标杆。

李晓峰提到最具成就感的项目是台州路泽太高架工程。作为公司首个钢结构高架项目和交通部示范项目,面对经验缺乏和技术挑战,他利用专业经验,推行网格化管理,确保质量控制,重点监控关键工序。在担任总工期间,他推动工艺革新,将构件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其研发的新技术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凭借出色表现,他被评为“2018年局优秀项目总工”。同事们评价他:“李总工总能在看似常规的工序中找到突破点。”

攻坚克难,创新工装破解行业难题

在建筑行业的漫长征途中,李晓峰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更是一位勇于挑战未知、敢于突破极限的探险家。面对工程中的重重难关,他从不退缩,反而将其视为锤炼技艺、创新突破的宝贵机会。

在余姚梁周线高架项目的宏大画卷中,李晓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两大挑战,它们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其一,是狭窄街区的吊装困境。 传统吊车在这片钢铁森林中显得笨拙而无力,最小吊装夹角45度的限制,让许多地段成为了无法触及的“禁区”。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对团队智慧与勇气的极限考验。这种情况激起了李晓峰不服输的冲劲,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折臂吊工装,将最小吊装夹角压缩至25度,吊装半径延伸至18米,成功实现22吨梁板在9米高度的精准定位。

其二,是大节段箱梁早期裂缝的顽疾。 这道看似不起眼的裂缝,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猛兽,时刻威胁着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如何有效控制裂缝,成为了摆在李晓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也是他技术革新道路上的一块重要试金石。李晓峰创造性地提出“双控法”,一方面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将粉煤灰掺量提升至25%,水胶比降至0.35;另一方面采用二次张拉工艺,在浇筑后3天施加30%预应力形成初始约束。“就像给混凝土‘穿塑身衣’。”李晓峰用通俗比喻解释技术原理,“既要控制它‘发胖’(水化热膨胀),又要及时‘束腰’(预应力约束)。”

薪火相继,标准迭代传承品质信仰

作为一名拥有二十二年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李晓峰深知技术人员的成长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正确的职业态度和方法。结合自身经历,他对青年工程师提出四点建议: 责任心是立身之本。在工程建设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整体质量与安全。青年工程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推诿、不敷衍,主动承担工作任务。无论是技术方案编制、现场管理,还是突发问题处理,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他常说:“工程人的责任心,就是工程的‘保险绳’。”脚踏实地是成长基石。技术日新月异,但基础永远是根本。青年工程师要沉下心来,扎实掌握施工工艺、材料性能和行业规范,避免“眼高手低”。认真细致是质量保障。工程行业容不得“差不多”,1%的疏忽可能导致100%的失败。青年工程师要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从图纸审核到工序验收,每一环节都要反复核查。学习与沟通是进阶之道。工程技术离不开传承与创新。青年工程师要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同时善于与团队、业主、监理沟通,避免“闭门造车”。他提醒年轻人:“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学会借力才能走得更远。”  

站在余姚梁周线高架项目的施工现场,李晓峰望着如巨龙般延伸的桥体,目光坚定而深远。二十二载春秋,从东海之滨的码头到浙东平原的高架,他始终以“毫米级”的精度丈量着工程质量的生命线。“每个工程都是留给城市的百年承诺”,这位优秀总工、高级工程师用专利技术和创新工艺,在钢筋混凝土间镌刻下当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他这份对质量的执着,就像工地夜晚不熄的灯火,既照亮脚下的施工蓝图,更点燃着中国基建人永不止步的技术追求。在质量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李晓峰和他的团队,仍在续写着新的篇章。图文:张泽隆